× 扫描添加
联建官方微信

原创丨从《民法典》看居住权定义及适用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广东联建律师 作者:巫业辉

摘要: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我国最早见于《物权法(草案)》,正式设立于《民法典》。居住权的设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明居住权的主体、客体及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设置居住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法典;居住权;用益物权;物权;救济

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的居住权制度正式确立。居住权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指导审判实务工作,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居住权的内涵

(一)居住权的含义及性质

居住权在《民法典》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居住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所有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用于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权的性质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居住权是一种物权,主要体现在:

(1)居住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居住权人有权直接使用房屋。

(2)居住权具备物权的排他性,即任何人侵害时,居住权人均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要求侵权人保持该权利的圆满状态,造成损害时,可以要求赔偿。

另一方面,居住权具有救济性。居住权制度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其设立的本意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具有救济性。《民法典》居住权的设立也是为了保障一方当事人基本生存和生活居住需要而设定,同样具有救济的特征。《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九条明确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


(二)居住权的主体

居住权的主体仅限自然人,不应包括法人。《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居住权是用于满足居住权人的生活居住需要,法人不存在生活居住需要这一需求。常见的居住权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与房屋所有人产生特定身份关系的自然人,如父母对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的房屋享有居住权以及离婚后生活困难无居所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有的房屋享有的居住权等。另一种是与房屋所有人无血缘关系的自然人,如保姆等。


(三)居住权的客体

居住权是在他人所有的房屋上设立的一种用益物权,因此,其客体一般为他人所有的房屋。但是,居住权作为一种用于满足居住权人生活需要的权利,在实际生活中应对其客体进行扩大解释,应当包括房屋及其附属物、住宅配套使用的基本家具等。


(四)居住权的内容

居住权的内容,一般包括权利和义务。居住权人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主要为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占有房屋及其附属物、住宅配套使用的基本家具等,并排除他人的干涉,包括房屋所有权人对居住权人行使权利的干涉。当然,该占有和使用权也包括了对房屋进行改良和修缮的权利。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居住权与租赁一样,居住权人不得擅自对房屋进行重大结构改变。

居住权人的义务主要包括:合理使用和负担必要费用。居住权人在使用房屋过程中应当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按照房屋的用途正确使用。同时,负担居住过程中产生的必要费用,该费用一般包括水电费、管理费等。《民法典》第三百七十条规定,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居住权人负有及时向房屋所有权人返还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义务。

 

二、居住权制度的作用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对居住权设立的目的进行了明确,即满足居住权人生活居住的需要。因此,居住权的设立可以更为有效的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特别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离婚时生活困难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妇女。居住权的设立可以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能够解决离婚妇女住房困难的问题。

 

三、居住权的使用

(一)在离婚纠纷案件中的适用

离婚、赡养等案件会较多地涉及到居住权的问题,在正式确立居住权之前,居住权的类似规定散见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各个解释中。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四条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居住的房屋属于一方所有,另一方以离婚后无房居住为由,要求暂住的,经查实可据情予以支持,但一般不超过两年。无房一方租房居住经济上确有困难的,享有房屋产权的一方可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七条规定,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

多数确因感情破而离婚的案件中,争议焦点在于双方对财产分割存在争议,特别是一方在离婚后无房屋居住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居住权的设立,保证了不享有房屋所有权一方的基本生活需要,甚至双方可约定居住权的客体范围、期限等内容。这样,既可保护离婚中处于弱势群体一方的利益,又可解决纠纷,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其他涉及房屋居住权中的适用

除了离婚纠纷案件外,在赡养等其他纠纷或现实生活中也会涉及居住权问题,比如,给长期照顾生活起居的保姆设立居住权,但是数量一般较少。

《民法典》居住权的设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居住权设立或者涉及居住权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一方往往为弱势群体或者经济困难的,比如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此时,应当充分认识居住权的救济属性,充分发挥其保护处于弱势地位或者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基本的生存权利的作用。

 

结语

《民法典》中居住权的设立体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本意,使诸如老年人、离婚妇女居有其屋。实现了老年人对房屋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即在变卖房屋的同时设立居住权,较好地解决了养老和居住的矛盾问题。同时,居住权的设立也会对房屋买卖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存在部分房屋买受人虽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权,但无法用于居住的问题。居住权制度设立后,如何正确适用将存在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编辑:郭海虎

版式:王翔

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ZitmiB6swsweUaL3S4NGw

版权所有:广东联建律师事务所 粤ICP备14046132号
电 话:(0755)83134506 传 真:(0755)83134148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北二街新天世纪商务中心A座40楼(福田区委旁) 邮 编:518017 邮箱:lawlianj@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120号